湖南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新华网:号脉红壤六十年 定位监测护良田 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站举行“农科开放日”活动
作者: 祁阳站 更新时间: 2022-06-28
      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 李楠)6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 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以下简称祁阳站)举办“农科开放日”活动,让公众走进野外台站,了解土壤监测的原理、方法和意义,弘扬“祁阳站精神”,传播科学知识,通过实地感受人为管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激发公众关注土壤健康、保护土壤质量的意识,助力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祁阳站是我国开始时间最早、拥有长期试验数量最丰富的农业综合实验站,1975年开始布置第一个长期定位试验,目前长期定位监测试验有18个,其中持续40年以上的有5个,30年以上的有1个。目前保存有历史土壤样品约2万个,植株样品约4000个,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基础数据。

  土壤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是人类耐以生存的根本。全球约95%的食物来自土壤,土壤的健康与否关系到人们的“米袋子”和“菜篮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加快转变,健康的土壤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的基础。

  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党委书记王秀芳表示,“通过科普活动等方式,让公众了解保护土壤和保持土壤健康的基本知识;通过智慧监测和云诊断等手段,让公众便捷、积极地参与土壤质量监测与提升的过程,亲身感受到健康土壤的重要性。”

  祁阳站站长张会民介绍,60多年来,4代祁阳站人的青春与心血注入这块火红的热土,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道路。祁阳站先后获批农业农村部野外站、国家野外站以及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土壤质量实验站、全国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张会民说,“晴天一顶帽,雨天一身泥,赤脚一双走田间,春夏秋冬不得闲”是祁阳站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许多祁阳站人为此贡献了毕生年华,一代又一代的祁阳站人书写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科学家情怀,铸就了中国农业科学界“扎根红土写春秋”的精神丰碑。

  目前,祁阳站拥有实验用地765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100多台套,在站职工近30人,基础设施、仪器装备、生活条件、经费保障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监测队伍不断壮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运行管理日趋成熟,已经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和综合观测实力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实验站。

  王秀芳表示,未来,祁阳站要继承和拓展“祁阳站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聚焦农业野外科学监测和红壤健康创新发展重大科学问题破解,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以及土壤和气候的综合研究和开发治理,扎实做好“三个坚守、四个创新”,将祁阳站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实验站”。

【责任编辑:张欣烁】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qia@cern.ac.cn TEL:010-8210563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