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自然植被恢复
2015-10-11

地点位于祁阳官山坪基地——谢家岭,总面积12公顷。从1981年开始建设生态恢复长期定位试验。即将12公顷红壤丘陵荒山用片石围成长1900 米 ,高2米的围墙,围成一圈。1982年布置试验,1982年春季,从广西、福建等地引进速生树种桉树、湿地松、大叶樟树和经济果木茶叶、板栗、落叶果树(桃、李、梨、苹果、枣、柿、白果)、油桐、紫穗槐、山苍子和优良牧草品种分别在试验区种植。 1983年正式进行试验。试验区分成五个区域:(1)经济林木区(种植包括柑桔、茶叶、板栗、油桐经济林木等);(2 )速生用材林区(种植湿地松、泡桐、桉树、苦楝树速生林木等);(3)人工牧草区;(4)自然牧草区;(5)自然植被恢复区五个区域。每个区域面积为2公顷。采用几种主要办法进行系统的次生植被生态恢复观测比较,研究次生植被生态恢复的演变规律。如将自然恢复区一分为二,一半采用“水平浅沟,沟坑相连、分散蓄水”的措施保蓄雨水,另一半保持自然恢复状态。在自然恢复区用水泥界桩分为三个小区,第一区不施肥(对照),第二区施磷肥(过磷酸钙),第三区施氮磷钾化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各小区面积5亩,坡向朝北。在自然恢复区,每年调查一次植物种类和数量,作出植物生长分布图,标出次生植物的恢复位置和演变规律。每隔7~1O天测定O~20厘米的含水量,地表空气湿度,每天观测土壤温度和20厘米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定期取土样测定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和土壤有机质含量。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qia@cern.ac.cn TEL:010-82105636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