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6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以下简称“祁阳站”)举办“农科开放日”活动,公众走进野外台站,了解土壤监测(好比人的体检)的原理、方法和意义,弘扬祁阳站精神,传播科学知识。
祁阳站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持续开展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取得了第一手原始观测资料,被誉为“永不褪色的科研哨卡”“红土地上的丰碑”“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祁阳站是我国开始时间最早、拥有长期试验数量最丰富的农业综合实验站,1975年开始布置第一个长期定位试验,目前长期定位监测试验有18个,其中持续40年以上的有5个,30年以上的有1个。目前保存有历史土壤样品约2万个,植株样品约4000个,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基础数据。基于几十年的长期监测,探明了红壤旱地和水田关键肥力要素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创建了“分类管控”为核心的酸化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了不同地力水稻土的培肥改土技术模式,为红壤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祁阳站长期定位实验,为南方红黄壤丘陵区土壤培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国家制定农业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多年来,祁阳站科研工作者始终坚守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潜心研究的朴素情怀。他们平均每年在基层坚持近300天的工作时间。“晴天一顶帽,雨天一身泥,赤脚一双走田间,春夏秋冬不得闲”是他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许多祁阳站人为此贡献了毕生年华,一代又一代的祁阳站人书写了“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科学家情怀,铸就了中国农业科学界“扎根红土写春秋”的精神丰碑。
60年来,4代祁阳红壤实验站人的青春与心血注入这块火红的热土,在艰苦的条件下创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道路。历经60年的建设发展,祁阳红壤实验站先后获批农业农村部野外站、国家野外站以及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土壤质量实验站、全国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等一系列重大平台称号。
目前,祁阳站拥有实验用地765亩,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100多台套,在站职工近30人,基础设施、仪器装备、生活条件、经费保障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监测队伍不断壮大、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运行管理日趋成熟,已经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和综合观测实力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实验站。
据介绍,未来,祁阳站要进一步聚焦农业野外科学监测和红壤健康创新发展重大科学问题破解,引领地方农业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以及土壤和气候的综合研究和开发治理,扎实做好“三个坚守、四个创新”,将祁阳站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实验站”,成为引领世界的“红壤丰碑”。
中国农业科学院第四届农科开放日:号脉红壤六十年 定位监测护良田-中国科技网 (stdaily.com)